肺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人民英雄陈薇和她的团队逆行不是 [复制链接]

1#

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百年不遇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家、医护人员、解放军指战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紧急驰援武汉,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打响了一场生命保卫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研究员陈薇就是这群“最美逆行者”中的一员。由她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在武汉连续奋战天,以最优设计、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人民期盼,展现了中国战“疫”的“硬核”实力。

到最需要的地方,做最需要的事

年1月25日,农历新年第一天。正在河南老家过节的医院副研究员张晓鹏的电话响了。电话是陈薇打来的,通话内容言简意赅:“我们要去武汉支援,能不能回来?”“没问题!”放下电话后张晓鹏匆匆告别亲人,奔向北京。

与此同时,其他成员也行动起来:在四川老家过年的助理研究员黄勇接到通知马上订了当天回北京的机票;已经10年没有回老家过年的助理研究员迟象阳接到任务后当即取消了已经订好的车票;在北京过年的研究员曹诚、姜涛第一时间回到所里,在实验室“疯狂”打包,一共整理出各类装备、试剂40多箱,确保团队到达武汉后第一时间就可以展开科研工作……

这支由陈薇院士担任组长、曹务春研究员担任副组长的军事医学专家组以最短时间集结完毕。

作为长期从事病原研究、疫苗研发、卫勤装备研发攻关的骨干力量,这支团队多次战斗在抗疫最前线,从“非典”到H7N9禽流感疫情,再到年西非埃博拉大流行,只要有疫情出现,就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这些常年与病原体顽强战斗、身经百战的科研战士为什么总能在关键时刻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因为对于军人来说,“逆行”不是选择,而是使命。

抵达武汉只是第一步。面对未知的病毒以及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接下来干什么、怎么干是摆在专家组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当天夜里,陈薇组织专家组成员开会,明确将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检测溯源、专家指导、样本采集、成果验证、气溶胶检测等工作也要同步开展。

彼时,武汉的疫情正处于上升期,形势非常严峻。整座城市的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飙升,迫切需要提升日检测量。

“首要任务是救人!”在陈薇的指挥下,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医院药剂楼旁建了起来。从那天起,大量核酸样本被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

核酸检测,看似一项简单基础的工作,以至于很多人认为由医学专家亲自操刀,做这些“小事”有些“大材小用”了。但专家组并不这么认为。“那不是一个个冷冰的样本,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博士、硕士,首先是一名战士,只要疫情防控有需要,我们就要干好!”

医院尽早获知结果,迅速救治患者,他们第一时间搭建了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医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以及全自动提取核酸方法,将样本检测时间压缩至4个小时,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超过份。他们还着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医院、医院、湖北妇幼保健医院进行血液样本筛查,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掩盖了一些冬春之际多发的流行病,比如流感、腺病毒感染等。新冠肺炎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也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使科研与临床更好结合,专家组又建立了一个多重病原检测平台。该平台可同时检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16种至22种呼吸道病原体,有效缓解了以往检测手段匮乏、漏检率高、准确率低等情况,回答了“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不是,是什么病原感染”等临床问题。

陈薇团队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团队曾遇到过两例危重症患者。当时,医院已经运用了多种治疗方案,可效果都不理想,唯有做更加细致的检测才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医院求助信息后,专家组采集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综合检测。检验结果显示,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患有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标本中存在肺支原体感染。有了这些检测结果,医院方面随即实施了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从提速到全面升级,这一精准检测诊断平台为武汉一线临床救治工作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问题。”这位科研人员表示。

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

今年5月份,全球医学界顶级论文期刊《柳叶刀》发表了陈薇团队参与研发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良好。《柳叶刀》主编对该项成果的评价是“疫苗安全、耐受性好,是全球首个临床数据,单针接种就能快速引发免疫,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拥有这款疫苗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做疫苗开发。在后续疫苗投产应用时,我们可以让有需要的中国百姓,以更低的价格在第一时间接种。”陈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力与底气源自于大量实战经验。

人们不会忘记,年春天,“非典”暴发。陈薇凭借多年的科研积累敏锐判断出,团队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她率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生物安全负压实验室,每天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最终,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人们也不会忘记,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大规模暴发并迅速蔓延。那一次,陈薇团队又研制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实力与底气源自于前瞻性部署。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暴发,陈薇就意识到疫苗研发是防控工作的关键所在。在她的部署下,整个团队在春节之前就做好了应急科研攻关的准备。

1月下旬,陈薇团队“紧前”(行业用语,指在某项工作开始前提前完成另一项工作)展开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生物信息学深度分析、疫苗设计等工作。随后,研究项目迅速获得科技部应急专项支持,为尽早研发出疫苗争取了宝贵时间。

随着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团队尽一切可能优化流程、压缩时间。针对重组腺病毒包装技术难点,陈薇院士带领团队,采取3条技术方法并行推进方式,连续两个月保持实验不停歇、研产不断线,分秒必争地推进疫苗药学、药效学等研究,快速完成了疫苗设计、重组疫苗株构建与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的生产制备。

前后方统一协作、军地双方团队强强联合,“中国苗”体现出不同凡响的“中国速度”:

2月26日,疫苗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安全性评价、动物有效性评价与国家第三方质量复核正式启动。实验表明,Ad5-nCoV疫苗工艺稳定,质量符合预期标准,免疫原性良好。

3月16日,该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成为全球首个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I期临床试验接种的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世界卫生组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