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0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报发布疫情下广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对“十三五”期间的广州交通发展和年交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回顾与分析,并于8月16日发布了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报。年报显示,疫情下广州客货运输韧性复苏,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强化。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

年报显示,“十三五”期间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

广州市中心城区路网密度图

机场客货运输能力持续攀升。建成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航空服务基地,设计旅客吞吐量达到万人次/年。年旅客吞吐量万人次,较年增长33%,单一机场全球排名从第18位升至第11位,货邮吞吐量万吨,较年增长25%。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万人次,单一机场全球排名第一。

海港货运吞吐能力稳步增长。完成南沙港三期工程、南沙邮轮母港、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等重点项目,新建投产泊位27个,现有万吨级以上个,集装箱码头75个。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6.36亿吨/年,增幅22.1%,全球排名从第6位提升至第4位,集装箱吞吐量万TEU/年,增幅33.4%,全球排名从第7位提升至第5位。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从全球第28位快速跃升至第13位。

多层级铁路网结构加快成型。新开通穗深城际等4条(段)城际线路,目前已接入京广、广深、广茂等9条干线铁路、5条城际铁路,总里程公里。年,4个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万人次/年,较年增长51%。年广州南站日均旅客发送量26.3万人次,日均停靠动车组数量超趟,均居全国第一。年受疫情影响,四大铁路枢纽旅客发送总量下降至万人次,广州南站发送量占比69%。

公路交通辐射能力不断加强。开通南沙大桥等5条高速公路通道,新增里程公里,高速公路(含收费快速路)总里程达到公里,形成“三环+十九射”的高快速路主骨架路网。市域进出口道路白天12小时断面交通量从年的万标准车增长至年的万标准车,增长40%,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城市交通系统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区区通地铁”

居民出行需求平稳增长。年全市机动化出行总量万人次/日,较年增长6.2%。年全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比例44%,相对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轨道交通占比增长4.5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年全市日均机动出行总量万人次,较年下降5.9%。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比例从年的61%降至年的51%。

道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全市道路里程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道路网(不含街巷路)密度达到7.0公里/平方公里。进出核心区(环城高速以内)道路白天12小时交通量增长8.3%,其中南部走廊增速最快,达到19.7%。东部过江桥流量增幅26%,高于中部和西部过江通道,交通重心逐渐东移。

地铁通车里程增长1倍,实现“区区通地铁”。运营线路从年的9条、公里增长至年的16条、公里,站点从座增加至座,将轨道交通服务延伸至外围区,实现了外围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年日均客运量万人次,增幅37.5%,全网轨道客流强度1.90万人次/公里。年受疫情影响,日均客运量降至万人次,客流强度降至1.24万人次/公里。

常规公交运能配置不断优化。年全市公交线网规模条,较年增长9%,累计优化线路条,公交专用道里程.4公里,增长23.4%。年公交车辆总量辆,增长11.1%,其中新能源公交车占比93.4%。常规公交运量缓慢下降,年至年年均降幅3.6%,年受疫情影响下降至万人次/日。

网约车、共享单车成为市民重要出行选择。网络预约出租车(网约车)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单车)分别于、年进驻广州并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相关部门引导、监管下实现有序发展。年网约车日均客运量万人次,与巡游出租车基本相当,共享单车在疫情背景下日均客运量增至万,二者已成为广州市民重要的出行方式。

停车设施供给快速增长。年全市现有路外停车场个,路内停车点位个,泊位总计.2万个,总体供需比约为1.06,基本形成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泊位为补充的城市停车格局。

广州南站

疫情下广州客货运输韧性复苏,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正增长

报告显示,从年看,疫情下广州客货运输韧性复苏。

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已恢复近八成。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万人次,12月份恢复至年同期水平的77%,成为疫情后复苏快、客流最大、起降航班架次最多的机场,在疫情背景下旅客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

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正增长态势。全年货物吞吐量6.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分别位列全球第四、第五位。

铁路旅客发送量已恢复八成。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全国范围内的中长途跨区域出行需求明显下降。广州市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万人次。12月份达到26.6万人次/日,恢复至年同期的81%,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年广州铁路枢纽高铁、城际和普铁制式旅客发送量占比分别为62.3%、20.4%和17.3%。与年相比,高铁比例增加5个百分点,城际比例下降6个百分点,普铁比例基本不变,疫情对城际客流影响较大。

建议:加快珠江口过江通道关键工程建设

报告同时提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既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也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城市交通特征的变化,及时补强交通系统。

1、加快珠江口过江通道关键工程建设,尽早打通主动脉,推进大湾区交通一体化走前列。在长达60公里的珠江口仅有2座跨江大桥,陆域通道广深高速等均已饱和,交通拥堵程度高,中心可达性较差、时耗长,削弱了广州都市圈功能,需加快珠江口跨江通道建设,强化与湾区东岸城市直连,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2、加快城区北部东西通道扩容提质,缓解路网结构性拥堵。广佛肇高速开通后,北部东西走廊道路交通需求进一步增大,需开辟平行分流通道,缓解北环高速、华南路三期交通压力。

3、深入系统研究常规公交下滑原因,精准施策重振复兴。常规公交运量自年起便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年受疫情影响,常规公交客流大幅下降了40%,应考虑优化公交线网,适应用户需求研究预约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线路等措施,提高常规公交服务水平。

4、因地制宜对道路断面进行改造,保障非机动车路权。疫情期间相当一部分的公共交通出行向个体化的非机动车出行转移,非机动化出行占比明显提升,但现状通行环境较差,应适度提高非机动车道网络密度,合理布局非机动车过街设施及停车区,让非机动车有路可走、有地可停,改善市民骑行环境。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通讯员:穗规资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