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儿童幼儿园和居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青春痘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7/9113049.html

/防控简介/

作者简介

刘微,博士,副主任医师,毕医院,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厅级课题,主持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研究项目1项,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荣获医院十佳青年岗位能手。

新型冠状病*感染

的肺炎特点

1.1.病原学:

新型冠状病*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对冠状病*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

1.2.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1.3.主要症状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和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1.4.预后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儿童防控建议

2.1.儿童应尽量居家。

避免到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的场所,不走亲访友,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接触;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不参加聚会。

2.2.外出一定要戴上口罩,

记得提醒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戴好口罩。

2.3.作息规律,健康饮食。

饭前便后认真洗手,也要注意不乱摸、不吃手。在家多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体育运动。

2.4.从现在起,养成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嘴巴、鼻子的习惯。

2.5.如果有发烧、生病的情况,一定要配合爸爸、医院就医。

2.6.家长外出回家应洗手更衣后再接触儿童。

幼儿园或学校

防控建议

3.1.开园前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制度、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做好园区的预防性消*工作。

3.2.开园前有过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建议居家观察14天期满再返校。 

3.3.开园后每天对园区进行日常消*,开窗通风。

教职员工每天入园前应测体温,严格落实儿童检测体温等晨午晚检制度和全日观察,发现异常者不得入园。

3.4.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和儿童手卫生措施。

严格餐具消*、玩具定期消*、加强厕所卫生及消*、督促儿童饭前便后洗手,避免儿童近距离密切接触。

3.5.儿童与其他师生发生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3.6.托幼机构需密切监测儿童的健康状态,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天根据防控要求向主管部门报告具体情况,如发现儿童中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刻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消*等工作。
  

3.7.托幼机构应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若非必要,建议暂停线下活动。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活动区域,建议加强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手消*剂等。 

3.8.严格做好教职员工和儿童因病缺勤的追访工作。

3.9.执行家长接送儿童不入园制度,指导家长培养儿童日常卫生习惯。

居家隔离

防控建议

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普通感冒、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均可导致发热,但症状各有不同。如普通感冒通常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咽喉不适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而全身症状较轻,不发热或仅有短暂发热。

流感多为高热,全身症状较重,伴畏寒、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等表现。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

4.1.隔离人员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以下情况建议采取居家隔离的方式进行观察:

1)症状轻微,体温低于38℃,无明显气短、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

2)无严重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基础疾病及严重肥胖者;

3)有疫源地接触或与新冠患者密切接触的无症状人员。

4.2.居住空间安排

1)可疑症状者需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保持居室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可早、中、晚各通风半小时,通风时注意保暖,并拒绝一切探视。 

2)家庭成员应生活在不同房间,如果条件不允许,应至少保持1.5米距离,分床睡。可疑症状者应减少活动,限制居住空间,确保需要共用的空间(如厨房和卫生间)通风良好(保持窗户持续开放)。

3)保持居室清洁。每天确保自然通风至少二次以上(每次开窗通风15~30分钟,通风时要做好儿童保暖工作)。

做好室内消*,用消*液定期擦拭地板、桌椅,注重对儿童用具的消*,对于一些不易消*的玩具建议暂不使用;儿童使用后的尿片,要及时封存,按“其他垃圾”处理。 

4.3.照顾者安排 

最好固定一位家庭成员照顾,这位家庭成员应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且没有慢性疾病。

4.4.防止传播

家庭成员与可疑症状者在同一房间时,都应该佩戴与面部严密贴合的医用外科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避免直接接触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 

4.5.污染物的处理

使用过的手套、纸巾、口罩以及其他废物都应该放在患者房间专用的垃圾袋里面,标记为污染物再丢弃。

4.6.居家发热患者的医学管理建议

1)注意休息,营养均衡,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腻。

2)多饮温水,少饮冰凉饮料,保证脾胃功能正常。

3)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4)必须严格正确佩戴口罩,与家人分餐,与家人保持距离1.5米以上。

5)怕冷明显者,可以选用具有解热散寒类的中成药。

6)怕冷、发热、肌肉酸痛、咳嗽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宣肺止咳类中成药。

7)乏力倦怠,恶心、食欲下降、腹泻者,可选用具有化湿解表类中成药。

8)发热伴有咽痛明显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利咽功能类中成药。

9)发热伴有大便不畅者,可加用具有通腑泻热类制剂。

10)体温升高,38.5℃以上,可采取温湿毛巾或冰贴等物理降温措施,建议口服解热镇痛药,也可服用清热解*药。

4.7居家发热患者的主要症状监测

1)密切观察体温,建议每天至少测量2次。

2)是否有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3)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是否加重。

4.8何时就诊

出现以下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居家隔离并及时就医。

1)出现呼吸困难(包括活动后加重的胸闷、憋气、气短)。

2)腹泻。

3)体温持续2小时以上不退或高烧超过39℃。

4)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新型冠状病*感染的可疑症状。

5)若出现呼吸频率?≥30次/分,伴呼吸困难及口唇发绀等表现以及出现意识问题(包括嗜睡、说胡话、分不清昼夜等),须拨打,由急救医医院、发热门诊救治。

4.8居家隔离时间

如症状迅速缓解,无家庭其他成员发病,建议居家隔离时间为7天;如有疫源地接触或密切接触者,建议居家隔离时间为14天。

提高儿童免疫

5.1.多吃蔬菜与水果。蕃茄红素、胡萝卜素、橙子、苹果等蔬果含丰富的维生素C与E等,纤维质可预防便秘,提供肠道通畅良好的吸收环境。水果的果寡糖帮助肠道益菌生长,就像在小肠大肠铺一层免疫地毯一般。孩子若不喜欢蔬菜,可以将它剁碎,混合谷类或肉类做成丸子、饺子或馄饨,就容易接受了。

5.2.以五谷类食物为主食。在宝宝4个月后添加副食品时,首先要尝试的是米粉、麦粉。断乳之后,替代食物也是谷类。全谷类含胚芽和多醣,维生素B和E都丰富,这些抗氧化剂能增强免疫力,加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5.3.适当补充乳类制品。乳类制品为婴幼儿期最佳的营养来源。婴幼儿正值身体快速增长及脑神经发育期,对蛋白质及钙质的需求量相当高。

5.4.多喝水。人体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不是硬梆梆的骨头,而是柔柔软软的水。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于体重比成人更高,水分蒸散流失多,更需要补充水分。水分充沛,新陈代谢旺盛,免疫力自然提高。

5.5.均衡营养。不要让宝宝偏食而导致营养失调。均衡、优质的营养,才能造就宝宝优质的免疫力,轻轻松松远离疾病。

5.6.保障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良会让体内负责对付病*和肿瘤的T细胞数目减少,生病的机率随之增加。专家建议成长中的孩子每天需要8~10小时的睡眠,如果你的孩子晚上睡得不够,可以让他白天小睡片刻。

5.7.少吃糖类食物。过量的摄入糖类会导致肥胖、食欲下降、无法最大化吸收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物质等问题,有些专家认为摄取糖分过高的饮食,也会干扰白血球的免疫功能。

5.8.减压。已有研究指出,承受压力愈大愈容易感冒。教导孩子放松的技巧,适当安排活动,别让压力压垮孩子的免疫力。

5.9.减少污染是提高免疫力的保证。这些污染物包括进入室内的大气污染物,如沙尘、灰尘、重金属、臭氧、氮氧化物等;人体自身新陈代谢及各种生活废弃物的挥发成分,如粉尘、皮屑、棉絮、纤维、重金属、体味、各种寄生虫、螨虫、病菌、病*、真菌、霉菌等;来自宠物的污染,如气味、寄生虫、细菌、毛、屑;香烟烟雾;建材装饰材料,如甲醛、氨、苯、臭氧和放射性物质氡等;日常生活用品如化妆品、杀虫剂、喷香剂、清洁剂等。

作者:医院心内科刘微

审稿:贵州中医院李启玉

排版:贵州中医院邵醒

更多精彩,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