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罗拉
年1月,知乎首次在线上举办「新知青年大会」。在演讲最后,知乎创始人周源隔着屏幕向所有创作者抛出一个感性的问题:「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会怎么回答?你给自己的回答,你给未来的回答。」
这个问题,知乎自己也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成功,都离不开对「不可能三角」的权衡智慧:对于以自营电商为主的京东,这个「不可能三角」是成本、效率和顾客体验的极致平衡;对于以知乎、小红书、B站为代表的内容社区,这个「不可能三角」是内容质量、社区氛围、商业化的合拍。
相较之下,内容社区的处境似乎更为拧巴:专注社区内容时,外界质疑公司的商业化太慢;积极探索商业化,则又被质疑内容水化。就连营收大头儿要不要靠广告,大家都能做出截然相反的解读和判断。
在这一背景之下,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知乎,外界期待看到周源的回答。毕竟,知乎去年就把Slogan从「有问题,上知乎」升级成了「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在今年11月25日致「新知青年大会」的公开信中,周源给出了部分答案。通过屡被提及的「专业讨论」、「生态第一」,周源似乎要对外界宣示,一个更加坚定的知乎,回来了。
按照他的说法,有些钱不赚,才能成为赚钱的好公司。看起来知乎要走一条不那么容易的路。
01
知乎变了吗?
年,知乎上有个一个很二次元的提问:如果你的知乎ID是你的超能力,那你的超能力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下面,知乎创始人周源现身。他期望的超能力是「防水结界」——防灌水豪堤之术,御水遁。这个同样二次元的回答,招来一名网友对知乎内容水化、氛围变味儿的调侃。
在下沉过程中承受社区氛围被稀释的质疑,几乎是所有内容社区的宿命。对于以内容专业著称的知乎,靶心只会更为鲜明。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中文互联网世界专业讨论的最大平台,知乎下沉既是商业化的必然选择——更多用户生产更多内容,海量内容让流量池更为丰沛;同时这也是知识普惠向前跨出的一步。
所以现实抛给知乎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在用户圈层扩大后,依旧保持内容的专业度?毕竟这是知乎的核心定位。
其实从年1月26日产品上线开始,知乎在信息机制上就有两个特色:「一问多答」和「权重投票」。前者奠定了平等讨论的基础,即当一个人提出问题,不同身份阅历的人都可以回答,由此构成了社区的多元开放。后者则为每个回答的赞同或反对赋予了权重,增加了专业背书。
在引导机制之下,沉淀下来的创作者大多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人士。在热点事件及重大公共议题上,许多行业顶尖人士也喜欢「空降」知乎,分享自己的硬核知识、经验见解。
在数学家张益唐发表论文证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第六天,他与知乎CTO李大海、知乎答主
travorLZH进行了交流,并在知乎上亲自撰写长文回答网友提问、分享自己的治学感悟以及被动学炒菜等有趣的生活细节。截至发稿,那篇长文获得2.9万个赞,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千万。
在知乎1.亿月活用户中,仅通过算法可识别的科研人群大约就有万人。正是各领域专业人士共同构筑了知乎的社区调性。按照周源的设想,这种调性既要「高而不冷」,又要「低而不俗」。
仅从信息获取的维度来看,如果不介意信息的零碎和浅层表达,网友可以从短视频平台三分钟看完「小帅和小美」的电影剪辑,或者在其他平台10分钟学完一本书的知识梗概,但需要深度分析、硬核解读或者现身说法的时候,很多人第一时间打开的还是知乎;而「内卷」、「做题家」等观照社会议题的现象级热词,皆诞生于知乎问答。
所以在11月25日的「新知青年大会」公开信中,周源再次强调了知乎的核心定位是「专业讨论」。专业的标签至为关键,因为核心定位决定着社区的核心价值,也为平台构筑内容壁垒指明了方向。
只有明确并坚定的把内容限定在「专业讨论」的框架之内,知乎才会有在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不可替代性。
从已有信息来看,知乎年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围绕这一逻辑展开。比如5月启动的「海盐计划」4.0,为鼓励创作者在专业领域深耕,新版创作分体系增加了一个「创作垂直度」的维度;拿出近1亿元初始基金,对持续在垂直领域深耕的创作者,提供资金奖励。如果结合知乎去年总营收29.59亿元的数据来看,这笔启动基金诚意匪浅。
内容平台的激励导向,直接决定创作者的发力方向。好内容持续得到激励,创作者才有动力生产更多好内容,由此形成专业讨论的正向循环。
所以9月初,知乎继续开启「灯塔计划」通道,面向全网遴选10个顶尖创作项目,对其创作者或团队提供单项最高万元的现金资助,对好内容提供流量等全方位支持。
具体到什么是好内容,知乎去年提出的新标准是「获得感」,按照周源的设想,获得感是衡量内容价值的标尺,含括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三层价值。这大概是知乎「破圈」后能够在不同群体中间寻取的最大公约数。
如果说专业讨论是内容生产形态,是创作者视角;那「获得感」注重的是内容效果,是以用户视角为出发点的一个抽象标准。
在此基础之上,知乎今年也在开始探索专业讨论的外延。升级「想法」功能、推出「知聊八点半」直播、「荒野会谈」等自制节目,都属于对专业外延的轻量级探索。
比如李雪琴主持的「荒野会谈」,其实属于话题类节目,是社会观点而非事实性讨论,但知乎会从选题及嘉宾主持筛选的角度,去保证自制内容尽量贴近「专业」范畴,以降低社会噪音。从「荒野会谈」站内播放破亿及用户反馈来看,优质的外延内容正在反哺社区氛围。
从一系列动作来看,知乎今年对于如何维持核心价值这件事,思考得更加透彻,行动也更加坚定。如果后续内容探索不跑偏,那知乎依旧是知乎。
02
周源的新标尺
虽然记者出身,周源本人并不避讳谈钱。
早年被质疑商业化能力时,他淡淡一句「不就是赚钱嘛」,随后知乎在年试水商业化。
通过知乎live、知乎大学、盐选Club等知识付费项目的先后上线可以看出,知乎在早期商业化中所持姿态:不甘于靠流量和广告维生,尽量维持内容平台的尊严,去靠内容赚钱。
这一选择背后还要回到内容社区的「不可能三角」。卖广告,因为量大、来钱快,成为多家内容平台的营收支柱;但这种模式犹如翘翘板,信息流广告多了,势必冲击社区氛围,影响用户体验,伤害整个生态。这也是马斯克在接管推特后,为什么先对广告模式动刀的一个原因。
至于不依靠广告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是个让每家内容平台都头疼的问题,平台只能各自摸索「答案」。所以我们会看到,知乎前两年在内容商业化上一路跌跌撞撞,直播、视频、电商、付费会员、卖课均有过尝试,甚至一度被外界解读为陷入「迷途」。
但商业迭代的过程本来就没有上帝视角。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过,「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
事后回看,在商业模式上折腾不息的知乎最终还是找到了「道路自信」。年上半年总营收当中,付费会员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总营收占比达到32.4%;其次是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占比29.6%;广告收入降到第三位,占比28.8%。3年前,广告还是营收第一支柱,占比86.1%。
随着盐选会员、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的快速发展,知乎形成了「社区驱动的内容变现」商业模式。而财报数据也从侧面印证,知乎今年提出的「生态第一」的战略,思路是对的。
按照周源设想,未来三年,社区的商业模式将从「内容变现」的1.0版本走向「好内容变现」的2.0版本,「好生态带来好内容,好内容就是好生意,是更持续和健康的正向飞轮。」
他也更新了对赚钱的最新理解:在「生态第一」的之下,有些钱不赚,才能成为赚钱的好公司。
这是知乎商业化的一把新标尺。比如以「获得感」为标准,拉齐内容质量,持续打压低质商业内容。此前网友对一些「零营养」的广告、软植入吐槽较多,知乎要维持社区生态的和谐,势必要做出商业取舍。
至于什么是赚钱的好公司,从知乎战略侧重点,我们能看到一些倾向。比如押注盐选会员,通过「超新星」计划,在未来3年打造位超万收入的创作者。
年五四青年节,周源曾与一所高校的大学生对话。他问在场谁是知乎的用户?全场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包括现场的摄影师。他特别高兴,就继续问,谁是知乎的付费用户?结果,场面十分尴尬,停在半空的手几乎全放下了。
那一年,盐选会员付费收入只有.7万元,在总营收占比13.1%。到年7月,知乎月付费会员超过0万,付费会员数在MAU中的渗透率提升至7.98%。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付费会员占在线内容社区用户群的比例从年的8.8%增加到年的21.3%,预计年将达到35.8%。照此推算,知乎付费会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周源预计,付费用户渗透率长期可提高到2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现有月活用户数的基础上,付费会员营收至少增长1.25倍。
伴随会员业务的持续扩张,盐选的小说专栏有可能改变网文行业格局。有网友说,买了盐选会员,他发现「继晋江之后又找到地方看网文了。」
03
新航线能否撑起第二曲线?
最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