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国病死率差异很大,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医疗资源”被“挤兑”。如果医疗资源不足以应对时,新冠肺炎所致的病死率会远远超过疾病本身,尤其是对高危人群。我国取得第一阶段的防控成果之后,仍面临境外输入病例、国内散发疫情扩散传播的风险。病*进入上皮细胞、复制,仍然以肺损伤为主,间质炎症,肺泡渗出,透明膜形成、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微血栓形成,缺氧。其它脏器功能损害多为继发性的。比较而言,新冠病*引起的炎症反应程度不如流感和禽流感,以往对H5N1禽流感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描述是“瀑布”式的释放。而新冠肺炎早期IL-6升高程度不明显著。85岁以上感染者的死亡风险是5-17岁人群的倍。
国内研究显示,有基础疾病者入住ICU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没有基础疾病者。
美国的总结有同样的结果。有基础疾病者,住院率、入ICU率和死亡率分别是没有基础疾病患者的6倍、5.7倍和12.2倍。注意,美国的住院率约13-15%,和我国“应收尽收”策略不同。由于发病前(潜伏期末)有传染性,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相对缓慢,对出现疫情地的重点人群采取扩大核酸检测,尽可能把感染者找出来,一方面为隔离,一方面给予早期干预,阻断病情进展。当前的主动筛查检测,改变了以往发热门诊“等待”患者前来就诊的模式。新冠病*感染从潜伏期到发病,可表现为轻型和普通型,不是高危人群者,通常病情呈自限性,第二周逐渐好转,如果对高危人群和重症倾向者给予干预,不加重,便进入恢复期;如果在第二周加重,如果通过有效干预,可阻止重型向危重型转化;一旦加重,可在2-3天迅速进展,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从现有的治疗经验,在第一周尚未进展到重型和第二周尚未进展到危重型时,给予恰当干预,对阻止重症化、降低病死率非常重要。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