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症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消食导滞法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
TUhjnbcbe - 2021/12/8 16:00:00
1肺炎

肺炎是指支气管壁与肺泡的急性渗出性炎症: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据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肺炎、腹泻、疟疾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肺炎以使用抗生素为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增加,患儿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影响了临床效果。中药治疗小儿肺炎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体征。

2

消食导滞法不仅用于食积的治疗

消食导滞法不仅运用于食积的治疗,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运用亦为广泛,如《幼科心法要诀》提及“食积咳嗽”,当中提到:“嗽者,因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症因脉治》亦提及“食积喘逆”,说明食积可导致咳嗽、气喘,影响肺脏宣肃。

3

小儿肺炎常为肺脾共病

小儿肺炎相当于中医病名的“肺炎喘嗽”,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首先在肺,因外感风邪,小儿肺卫不固,寒温失调,外邪夹热或夹寒侵袭而发病;或小儿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外邪,肺失宣降,气郁不宣,肺气郁闭,发而为病。表现为“热、咳、痰、喘”。

从中医角度讲,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温病条辨·解儿难》曰:“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灵枢·逆顺肥瘦》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脏腑功能尚未成熟,小儿的御邪能力较弱,气血相对不足,易于感邪。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学说,其中包括“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且《温病条辨·解儿难》也说:“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说明小儿在生理特点上其体质及功能均较脆弱,易于感邪。而在病理上,则易于传变,容易寒热虚实转化,导致小儿肺炎易累及他脏,从而引起他脏病变或并病。因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薄弱,易因调护不当、乳食不节而被乳食所伤。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而《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津液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输布全身,保证水液的通调。

在小儿肺炎患儿中,肺失宣降,津液不得通降,停聚于肺,聚而成痰者较为常见。且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清降浊,痰邪阻滞,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易造成肺脾功能相互影响,故临床上肺脾受损较为多见。

4

小儿肺炎消食导滞法的常用方药

肺炎治疗疗效不佳时,临床上应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食导滞法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