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杨希林实习生张晓/文村上/摄
年,嘉善县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60,是浙江城乡差距最小的县城之一。西塘古镇,在嘉善“共同富裕”文章中书写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奔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生活在西塘的商户、民宿主、非遗传承人,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个镇民共建共享的古镇图景正在西塘徐徐展开。
人物名片:
丁国强,肢体四级残疾人,现任嘉善县西塘镇旅游协会会长、*支部副书记,嘉善县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年在国企改革大潮中下岗后,他在西塘经营水乡风味的特色小餐馆。
随着古镇的不断开发和推介,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丁国强的小生意也越做越红火,获得了“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称号,在北京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老丁,本可以安享晚年,可他依旧每天围在灶台忙碌着。
年轻时,我为了生计奔忙
因为感染脊髓灰质炎病*导致小儿麻痹,从两岁起,我走路就一瘸一拐了。
我们家老宅在古镇里,地处河岔口。老宅是名副其实的又老又破,经常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用报纸糊都糊不住。
印象中最深的一次,一艘船在河口位置来不及转弯,冲撞了我家房屋,整个厨房被撞出了一个大窟窿。我腿脚不方便,只能一边呼喊一边费力地挪到门外。
15岁那年,我搬离了老房子来到镇上邮电路居住。年,18岁的我顶替母亲进入西塘镇供销社工作,手握着铁饭碗,虽身体残疾,但是还是有个想往上拼的心。经过努力,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还当上了副主任。
年,就在我觉得生计有着落生活安稳的时候,西塘镇供销社因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我下岗失业了。
失业再创业打造最江南的“灶香味”
下岗后,我没了生计。不能等着,得自己找出路啊。
我已经很久没回古镇里的老宅子了,只是听别人讲起,*府要在那个房子旁边修一座桥,还把房子外围加固了一下。然后偶然听见古镇游客抱怨,吃饭的地方太少。我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年,我和我爱人用筹来的2万多元,改造了自家老宅子,开出了只有4张桌子的“钱塘人家”。我自己当厨师,爱人当服务员,那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干活,晚上最早也要十点半才能打样回去。
当我把螺丝、蚬子、野菜包圆等搬上餐桌时,周围的邻居都不理解,那时候还没有“农家菜”的概念,他们就觉得那些自己家就可以吃到的东西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认为要想打出西塘旅游特色,必须要从本地的东西入手,菜品也是如此。
我还专门去找了老厨师,研究挖掘这些特色菜,粉蒸肉、猫猫鱼、白水鱼这些都成为了古镇的主打菜。
外面的游客来旅游,不仅仅过来看风景、吃美食,更是来感受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底蕴。所以除了菜品,我还会对来往的游客讲述西塘本地的故事。和导游不一样,我讲的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有趣小故事:
在西塘镇上的一家小店,掌柜看到一个乞丐在店前屋檐下躲雨,便让他进屋休息,却遭乞丐婉谢。于是,善良的掌柜便为乞丐临时搭了个小廊棚,第二天一早,掌柜发现乞丐已经离开,只留下一句话:“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被触动的老掌柜便在自己的店铺前,建起了一间通往河边的廊棚。从那以后,过往的人们便可摆脱风吹日晒,都喜欢在此停歇。原本平淡的生意也越来越兴旺,沿街的商户纷纷效仿。一字排开紧密相接的廊棚——“烟雨长廊”,也成为西塘建筑的最独特标志。
就这样,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吃过这些菜,听过这些故事,就爱上了这座古镇。而我自己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自己富起来,我也没忘记身边的人。餐饮店扩大需要人手,现在的30名员工都是我身边的下岗工人,我们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疫情常态化下,西塘原住民的思考
这两年疫情,对我们影响还是蛮大的,最严重的时候,我的饭店一天净亏损元。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商户多少有点遗憾,不过大家都还是理解的。今年我的目标是把亏损控制在20万元以内。
虽然目前经营有点难,但我仍然相信我们可以挺过这个难关。作为旅游协会的会长,我也经常跟大家说,在这个疫情大环境下,我们与其悲观焦虑,不如趁这个空档好好“练功”,琢磨琢磨新菜品,研究研究装修卫生。等到疫情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惊艳亮相”。
现在,景区里百分之七八十的商户都是外地商人,那些年轻人也带来了新的创意和客源,为西塘不断注入新活力。而像我这种自己还在开店的原住民,现在越来越少了。过了年我就60岁了,以我现在的精力和思路,肯定是拼不过年轻人了,“钱塘人家”这块招牌何去何从,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以前我也想像隔壁街的“老马粉蒸肉”一样,他把自己的店传给了女儿,现在他们不只做粉蒸肉了,还把业务拓展到小吃、客栈上。我曾经也想把饭店传给我女儿,可是年轻人的观念跟我们这一辈不一样,他们的朋友、同学都不在古镇里,如果要做餐饮,社交势必会困难一点,所以她最后决定去上海当摄影师。我侄子也来做过一两个月,最后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因原住民而有底蕴,因年轻人而有活力。万一“钱塘人家”真的关门,我也不会离开。会沿河开个小茶楼,品茶下棋,倚窗而望,看看年轻人如何把西塘建设得更加美好。
记者手记:
“先富带动后富”,原住民的坚守让千年古镇“活”起来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有能力帮助和扶持那些没有富起来的地区和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丁国强年创立“钱塘人家”,而当时全民旅游热潮方兴未艾,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旅游也开始“初露头角”。数据显示,截止年年底,西塘古镇累计接待游客25.8万人次,而一年前,这个数字仅为人次。
丁国强搭上了西塘旅游业的“顺风车”。在他得努力下,店铺扩大了,开了分店,疫情前每年年收入都过百万元。
丁国强富起来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最江南的“灶香味”吹遍了西塘,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西塘本地菜的亮点,不断推陈出新,走向富裕之路。他的饭店员工全部都是下岗工人,这些年,他也一直在为贫困大学生、抗洪救灾和公益事业慈善捐款。年,丁国强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殊荣,还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
为了保留西塘“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西塘古镇把多户原住民保留下来,实现景区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这就是“西塘模式”。
而根据浙江传媒学院调查组的数据,截止年,60岁以上老龄原住民人口占实际居住人数的37.02%。
如今“钱塘人家”已活跃在西塘22年了,丁国强也即将迈入花甲之年,正是这些原住民的坚守和奋斗,才有了现在如此生机勃勃的西塘。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将西塘带向下一个辉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